上一文中我侧重的是论证人的流动性和动态性,反对用过度标签化来框死人格的变化,但还需补充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——即合理的辩证的标签化并非完全错误,它具有一定的积极的阶段性和导向性,它在阶段性地认识自我,探索自我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。比如MBTI(虽然没有得到心理学界的承认,认识自我的工具),恰恰是很多人探索自我的起点,这是值得肯定的,所以上一篇文章中一些地方的确存在局限性,还请辩证看待。
此外,对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底层逻辑,我讲的是现实中侧重于价值需求或价值交换,其次再到情感联结即主观感受。补充维护一词就是说价值交换更体现于其过程(是底层),所以说并不是用条件去衡量一段关系的开始和结束,关系的开始和结束会有很多的因素,不能得此舍彼。价值的提升永远是发展关系的基石。但是,这不是物质与情感的割裂。亲密关系本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,以情感为纽带的相互的联结和共鸣。
此外,我在此补充一下“倒果为因”和“泛而不深”的在文章中的特定内涵,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。首先,不可否认的是“倒果为因”在特定场景可以起到一定的短期和辅助性的积极作用,比如先预设一个能即时取得认同感满足感的结果(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工作),再以此为目标——追寻目标——完成目标。(需要的是这不是逆向思维,本质上不一样,逆向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。)看似很正常,有什么错呢?不是挺好的吗?的确,其对于世俗而言,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捷径。但是,朋友,我们仔细想想,当这种模式成为常态,这恰恰不是把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工作等同于优秀的自我了吗?把“外界认冋的结果”与“真实自我的需求”混为一谈,用结果替代了对自我的探索,这是要不得的。这就是在上篇文章中我想要大家警醒的。当然,我理解现实中有些人对“倒果为因”的推崇,我不是圣母,现实是残酷的,谋生便不易了,还扯东址西,不认可没关系,自行甄别。
另外,“泛而不深”体现在很多方面,就个体其中用俗话讲就是“事事通,样样松”,诚实来说,我承认我也有一定程度上的“泛而不深”,起码还没有把“样样松”变为“样样通”的能力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认知和执行局限,我自认为比大家好不了多少。但这并不妨碍对榜样的学习与超越。
就到这吧,以上内容还请辩证看待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咱家就想和王爷贴贴_乔听说【完结】 下乡后,法医娇妻撩爆西北糙汉 豪门传说:重回香江1984 渣了高冷校草后,被抓回强制宠爱 重生08年:开局废墟底下捡校花 [综影视] 综影视撩精茶到爆 捡到的男模是霸总_大魔王阿花【完结】 顶级杀手是反派七子后妈 赘婿的全能逆袭 被全家合谋杀害后,我重生了 三岁半,我被全京市幼儿园封杀了 一不小心助死对头登基了_镜千堂【完结+番外】 我在被攻略游戏断情绝爱_叩门四下【完结】 奶团上交修仙界,国家爸爸宠上天 寒门嫡女 你似星辰温柔 通关无限流后驯养恶犬Boss_一只猫猫虫【完结】 模拟:神明来筑巢_静舟小妖【完结+番外】 末世种田成为救世主 六零换嫁,大小姐随军西北赢麻了